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建设 > 正文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

    了解“小循环”推动“大环保”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时间:2021-12-13 17:08:11  作者:高凤如  点击:


    摘要:为引导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效用,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本案例选取了《环境生态学》教材项目四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任务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通过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及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物质循环、生态环境保护、学科热点、吃苦耐劳、理论联系实际

    一、实施背景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不少地方面临的现实课题。在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本案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思考如何解决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生态学角度的建议,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课程思政模式

    1.坚持“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深入挖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同步提高。始终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到教学过程,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创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案例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的互动学习模式,逐步推动思政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案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突出育人价值。






    1 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


    3.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堂。

    本节课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基础知识通过视频、微课等形式推送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进行自学,并在课下进行专题答疑。课上部分以某个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解决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对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演示讲解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PBL教学法等。其中重点在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中融入思政育人的功能。

    (二)具体做法

    在《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案例将以物质循环这一节课为例来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的应用。

    1.对接课程整体思政目标







    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确定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需要完成怎样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和重组,删除其中陈旧的、不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部分,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的课程思政内容。


    2 《环境生态学》全课程的思政目标

    在准确分析《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同时,确定本节课在整门课程中需要完成的思政目标。






    3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课程思政目标


    2.基于典型案例开展思政教学

    1)教学案例一


    通过学科热点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解决案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话,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个人、团体、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4 生态文明建设课程点的课堂展示

    2)教学案例二

    通过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物质循环的模式,引出案例中提到的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循环模式出现问题,进而分析如何从循环模式角度对受损水生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恢复,紧抓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学科热点的习惯。






    通过典型案例导入,使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立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绿色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立业美丽中国”的理念等精神的体现。


    5 学科热点的课堂展示

    3)教学案例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持续不断地往黄河中加污水,会出现什么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过多的干预造成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被破坏。进一步分析通过“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八步沙人的不懈努力,使八步沙从荒漠沙地变为绿水青山,整个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基本得到恢复。深入挖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八步沙人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理想信念勇于奋斗的精神。

    4)案例教学四

    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在生态鱼缸这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为什么不需要外界提供物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训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从物质循环角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方案,从而有效的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6 “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的课堂展示

    三、成果成效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以课程改革为平台,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通学科间育人价值机制,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相互配合,努力实现“教学形成特色、课程形成品牌、教师形成风格”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一)寓德于教

    结合专业知识点分析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的榜样事迹,如盐入水般激发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

    (二)寓教于乐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精选紧密贴合时事热点的案例视频、课上巧妙设计互动讨论环节,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地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协同效应。

    四、经验总结

    (一)做好课程思政的内容规划

    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就应该做好课程思政的内容规划。要把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血性,有道德…的人,并不是随便说几个故事就行的,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在适当的时机引入适当的内容。内容的引入不光要结合专业课知识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状态,做好在整体规划。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关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老师传递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进行课程思政时,老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学生对老师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感情纽带,学生愿意听老师的,才能起到思政的真正效果。

    五、推广应用

    本节课程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意在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此种教育理念,避免了课程上出思政味的问题,力求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中不知不觉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通过介绍此种教学理念与方法可推广至其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